唐王宫
3、明代各地龙门派传承
我们在上文已经通过对山西永乐纯阳宫、山东泰山三阳观的个案分析,发现这两座宫观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存在华山派、果老祖师云阳派传承世系,又通过与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所载两宗派字诗比对,看到差不多相同。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探讨有关龙门派的宗系传承这个困扰道教研究界许久的问题。对于龙门派的宗系传承的真实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质疑。我们通过综合诸家的论述,发现质疑的焦点集中于下面四点:其一,赵道坚与龙门派的关系,其二,元世祖御赐前二十派字及康熙增赐后八十派字,其三,王常月之前六代宗师传承的真实性。第四,有关王常月中兴龙门派的问题。这四个问题的确值得认真探讨,因为在现存教史文献中,围绕这四点尤其是前三点的记载的确存在含糊不清及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的现象。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先把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所载龙门派派字诗列出来: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这份龙门派的派字谱,又被称为“龙门百字谱”或“龙门百字诗”,在清代及民国时期道教不少宫观都有收藏,亦载录于不少道教典籍中。对于学界有关这份龙门百字谱的真伪的讨论,我们认为以前的研究有失笼统,在没有对明代龙门派各大宫观的传承展开大量的个案研究之前,只是笼统地质疑或者为之辩护,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为此我们在此仍将聚焦于明代各宫观的龙门派传承。
甲、陕西佳县白云观的龙门派
陕西佳县白云观位于陕北黄河西岸白云山,是明代全真教在西北的一座重镇。此观由全真道士李玉风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此后各代又续有扩建,最终形成一座拥有五十三个殿 堂的宠大建筑群,并保留至今。这在当今道观中,其规模也是相当巨大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佳县白云观保留有大量的碑刻,据称总数多达一百七十二方,这就为我们研究该观的宗系传承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最早关注陕西佳县白云观并对之展开研究的学者是樊光春。他于2008年发表两篇论文讨论佳县白云观龙门派的宗系传承。樊光春通过实地考察,找到白云观存留碑刻中二十八通录有道众名单及字派的碑刻,其起迄时间为上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5),下止1995年,绵延三百八十五年。基本上涵盖了该观自创建以来至今的全部历史。这就为我们追溯该观在明代以后的传承世系及派字谱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万历三十六年(1608)陕西布政使司颁布一份谕帖为佳县白云观招募道士,从谕帖中提到的所招募的四名道士王真寿、景真云、李守风、赵常清的派字看,他们与上引北京白云观所载龙门派的派字谱相合,属龙门第六、七、八代,即“真”“常”“守”三字。这说明早在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就有龙门派道徒在活动。由于谕帖没有交待这几名道士具体是从什么地方招募来的,因此我们难以判定佳县白云观传承的渊源。不过他们的辈份都早于北京白云观的龙门传承法脉。樊光春推测他们可能源于靳道元、姜善信、马真一传承系统。但这一传承系统中也有不少疑点,如我们前文提到姜善信的嫡传弟子为董逸冲,时当元世祖至元年间,其命名不符合龙门派字诗,而马真一活跃于明末,与姜善信之间存在很长时间空缺。看来对龙门派的真实发祥地还难以考定,需要等待更多材料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樊光春还提到明景泰三年(1452)陕西户县的《重修东岳庙记》碑,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溯龙门派的渊源。该碑正文中提到宣德元年(1426),北京隆阳宫全真道士荣常存来陕西,游历楼观、终南、祖庭三宫。又该碑署名还有郑守山等五位“守”字道士。如果他们也属于龙门派的“常”“守”字辈的话,那么龙门派字谱出现时间又可以上推近一百八十年。不过,此条碑文显示证据较弱,我们不能因为碑文中提到一个荣常存就确信北京隆阳宫有全真龙门派。这就如同我们在蒙元时期大量碑刻中普遍发现带有“道”“德”二字全真道士,但我们不能说龙门派在这时已存在一样。不过,无论如何,陕西佳县白云观存留碑文,至少可以显示明代万历年间已有龙门派在活动。此外从樊光春对该观存留的二十八通不同时代的记有道士名单、字派碑刻的统计看,他们的派字有“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合”“教”,与《诸真宗派总簿》所记龙门派字诗相合。
乙、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修真宫之龙门传承
除陕西之外,在明代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今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修真宫,我们还发现现存最早的全真教龙门派传承世系。其传承早至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
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的修真宫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全真教宫观。据万历三十三年(1605)碑记,该宫占尽形胜,景致优美:“前有流水,后有高岗,左有层崖石壁,右有龙门山。巍巍峩峩,断岸(下缺)耸翠,凭高远望,东连广野,接于巨川,此修真宫之大观也。”修真宫也颇具规模,明正德时,该宫即有三清殿、老君堂等主体建筑,系一座自古相传的全真教古老建筑。然而其始建年代,明代人已无法考清。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时任修真宫住持兼充衡王府家庙司香烛的道士张守安,对修真宫进行规模较大的修缮,留下《重修修真宫记碑》(1513年撰文,1315年立石),以后在明代又续有修缮之举,并留有《重修修真宫记碑记》(1588,原碑所记年代之处有残缺,赵卫东结合碑文考证为万历十六年,甚是),《重修修真宫碑》(1605,原碑所记年代之处有残缺,赵卫东结合碑文考证为万历三十三年,甚是),《明万历年间重修修真宫碑》(原碑所记年代之处有残缺,赵卫东结合碑文考证为万历年间,原碑现存于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村西修真宫院内,承赵卫东教授恵赐碑文。)修真宫自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至万历三十三(1605)的九十二年中,一直得到修缮,这说明它在明代中后期一直维持活跃状态。从四次修缮遗留的碑记看,前两次修缮得到当地藩府衡王府的财政支持,因为修真宫一度曾充当衡王府的家庙,后两次修缮则得到当地民众的经济支持,据1605年碑记,为修缮修真宫,当地民众还特别成立香头社以募集资金。这说明修真宫在明代不但与上层保持良好关系,而且也在当地民众中具有很大影响力。这或许是它能在明代存续的重要原因。
关于修真宫的龙门传承谱系,据1513年碑记之碑阴“本宫道众栏”记载,早在此年该宫就有“守”字辈两人、“太”字辈道士七人、“清”字辈四人、“志”字辈二人。又该碑碑阴还列张仙庵住持李一安,东城隍庙住持刘通达,乐安县住指吕教深等。这其中张守安担任修真宫住持。这说明在1513年,修真宫宗派字谱中辈份者为“守”字辈。而东城隍庙住持刘通达则属较高的“通”字辈。另“教”字辈则稍晚。然而这种字谱排列是否属于龙门派呢?从上述一通万历年间碑刻看,应当毫无疑问。因为这通碑刻在发心弟子栏交待了道众之间的传承关系:“发心弟子:苏阳臣,徒弟宋来夏,宋来春、李来迎,侄董来用,徒孙魏复庆、李复寿、赵复集、蒋复馨,重孙张本曾、傅本茂、张本盛、李本旺。”这种“阳”“来”“复”“本”的排序符合龙门派前二十派字诗之“一阳来复本”。
修真宫的龙门传承谱系在1513年的“守”“太”“清”至万历年间的“阳”“来”“复”“本”,这前后至少六十年共传承不到十字。从修真宫的龙门传承谱系在1513年即至“守”字辈看,该宫全真教龙门谱系是现存所知最早者。如果再考虑从“道德通玄静真常”等七字传到到1513年的“守”字,那么修真宫的龙门派字谱当可追溯一个更早年代,可能早到明代初期偏后。
丙、武当山全真龙门派传承
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康熙二年(1659),龙门派第七代传人王常月率徒南下,康熙十一年(1673)于武当山玉虚宫立坛授戒,从而促使龙门派在武当山兴旺发展。不过从武当山凝虚观、太子坡保留的相关碑刻看,龙门派在武当山的传承当远早于王常月的南下。武当山凝虚观保存一通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派太监叶思恭前往武当山遇仙坪,令凝虚观全真道士李玄成为其举办金箓醮,以祈释结消愆,龙体康泰。从碑文记载看,凝虚观住持为李玄成,其徒列有以刘静功为首的“静”字辈道士十五人,正符合龙门派“道德通玄静”的派字谱。
又据武当山保存的《太玄洞记》碑之“敕建大岳太和山蜡烛涧太玄洞焚修全真弟子范教宽”,可知太玄洞有全真“教”字辈弟子,又八仙观亦有王守真、赵福缘、王道晖,太常观有殷守道、殷空道、徐永道等“道”“守”“永”字辈全真弟子。而李玄成之所以能够上通皇宫,与神宗直接来往,乃是因为他系神宗之舅。他在武当山遇仙坪创立凝虚观的时间为万历三十年(1602)。值得注意的是,武当凝虚观龙门派传承始于较早的“玄”字辈,属龙门第四代。这就不仅早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的第七代,而且也早于陕西佳县白云观的第六代“真”字辈。
又武当山太子坡存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立《重修复真观十方丛林碑记》《重修复真观暨神路碑记》两碑。碑中记录了复真观于康熙年间在官府支持下几次重修过程。首次重修系郧阳抚治王来任于康熙元年(1662)邀请全真道士白玄福完成,第二次发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玄福之徒孙,张静明之徒张真源主持,历时五年,终于二十九年(1690)完工。从碑文所载复真观道士白玄福、徒张静明、徒孙张真源及张真源徒侄王常安(又碑末署名还有六位“守”字辈,如许守初)等人法名看,其派字属“玄”“静”“真”“常”“守”正与龙门派百字诗相合。值得注意的是,白玄福在康熙元年(1662)修复复真观时,王常月尚未南下,而且他的“玄”字辈也高于王常月的“常”字辈有三辈。可见武当山龙门派并非源于北京白云观。
丁、刘迅在南阳玄妙观的发现
此外,刘迅在对南阳玄妙观的田野调查时,也发现几通清代道教碑刻,其中顺治十四年(1658)及康熙三年(1665)的石碑,其上刻有玄妙观六十名道士的名字,其中的四十六位法名与全其教派字诗相合。刘迅在《张将军瘱埋枯骨:清初南阳重建中全真道与清廷之合作》一文中列出1658年碑中四十六位道士分别归属的龙门字派:道德(2)通玄(3)静,真(2)常(5)守(7)太(10)清(8)。一(4)阳来复本(3),合教(2)永圆明。刘迅在文中又指出:“七年以后,名列1665年石碑的21名全真道士同样显示了他们名字与全真龙门一系诗文的系谱特征的一致性:道德通玄静,真(1)常(4)守(6)太(3)清(2)。一(2)阳来复本(1),合教永圆明。
承蒙刘迅教授恵赐上述1658年碑刻的释文,我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碑刻碑阴之本观道人栏,找到“德”字辈道士三人,“通”字辈一人,“玄”字辈一人,“真”字辈二人,“常”字辈四人,“守”字辈五人,“太”字辈十人,“清”字辈七人,“一”字辈四人,“阳”字辈一人,“复”字辈一人,“本”字辈二人,“合”字辈一人,“教”字辈一人,“明”字辈一人。另还有“高”字辈二人,“崇”“有”“自”“正”“弘”“尚”“功”“希”等字辈道士各一人。这与刘迅的计算小有差异。而康熙四年(1665)年《十方功德碑记》之碑阴,在本观住持及执事道众一栏中,共列道士二十五人,除一人为“常”字辈外,其派字分布为:“真(1)常(3)守(6)太(3)清(4)一(3)”,另有“高”“中”字辈各一人,又有一人中间一字有缺文。刘迅发现的上述南阳玄妙观1658、1665年碑刻的碑阴题名,对于考证龙门派字谱之渊源相当重要。因为在1658年碑中居然有三位道士属“德”字辈,一位属“通”字辈,一位属“玄”字辈。这么高的辈份出现在碑刻中,这在以前资料中从未看到。更重要的是其年代与王常月活跃期重合。这就一方面证明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所载龙门派百字谱绝非向壁虚造,另一方面说明龙门派百字谱确系起始于“道德通玄静”一句。此外从前二十字之后名字皆未出现于上述两通碑阴来看,似乎又从一个侧面暗示全真教相传的康熙续赐八十字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后续八十字无论是否出于康熙御赐,至少其出世年代应晚于前二十字。不过,南阳玄妙观早在清顺治时就存在龙门“德”字辈,远高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的“常”字辈,这说明南阳玄妙观的龙门派传承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一系的龙门传承无关,应该另有来源。然而由于上述两碑之碑阴题名并没有明确指出彼此传承关系,这就难免使人产生疑问,因为两通碑文中尤其是1658年的那通所列道士辈份相差太大,从最早的“德”字到最晚的“明”字,竟然差了十九代!这种现象只有龙门派字谱前二十字系循环使用才有可能发生。否则就存在时间缺环,就不好解释了。
戊、王岗对云南昆明虚凝庵的个案研究
在2007年11月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的主题为“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全真教”国 际讨论会中,王岗教授发表了题为《云南虚凝庵晚明早清的龙门派传承谱系》的论文。在文中他通过自己发现的八通有关虚凝庵的碑记,对明末清初存在于该庵的龙门派传承展开详细研究。这八通碑名分别为《重修虚凝庵并置常储碑记》(1586)、《昊天通明殿碑记》(1633)、《云南府为请敕清查勒石焚修事》(1638)、《云南府复为请敕清查朝阳、虚凝二庵山场事 》(1638)、《重修朝阳庵碑记》(1638)、《虚凝庵常住碑记》(1727)、《补修虚凝庵碑》(1783)、《重修虚凝庵添置常住碑》(1792)。这八通碑时间最早者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最晚的一通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系统记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西南边陲云南昆明虚凝庵全真教龙门派传承的历史。
王岗判断云南昆明虚凝庵全真教龙门派传承起始于公元1521~1536年,即明世宗嘉靖元年至十五年,始于龙门派字诗的“真”字辈。此后龙门派在虚凝庵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断,延续至二十世纪中期。他在文中还以表格形式列出了虚凝庵龙门派传承的具体派字状况,其传承始于真字,历“常”“守”“太(泰)”“清”“一”“阳”“来”“复”“本”“合(和)”“教”“永”“元(圆)”“明”,与龙门派字诗中前二十字相合。其中“圆”“明”二字辈的年代已进入到清乾隆末年。值得注意的是王岗认为虚凝庵的全真龙门传承源于云南昆明本土传统,不仅与明末清初北京白云观王常月传承的所谓龙门正宗无关,而且较其更早,在当地也更有影响。
王岗对云南昆明虚凝庵龙门派传承的个案研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云南昆明虚凝庵的龙门派较上述其它各地例如陕西佳县白云观、湖北武当凝虚观、河南南阳玄妙观的龙门派年代都更早,且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这对于我们研究明代龙门派传播路线很重要。不过其派字诗却并非最早,这说明龙门派的起源还可进一步上溯。如果早在明嘉靖初期虚凝庵就有真字辈龙门弟子在活动,那么龙门派的开创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以上。
又据《天仙正理直论》(1639)申兆定所撰《伍真人事实及授受源流略》,活跃于江西南昌一带的伍守阳(1574~1634)也据“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的龙门派诗称自己为“邱真人门下第八派分符领节弟子冲虚伍守阳”,这属龙门龙门第八代。伍守阳还有三代以上的明师承谱系:张静虚(1432?)→李真元(1525~1579)→曹常化(1562~1622)三人,分别为龙门第五、六、七代。其第五代亦可溯至明宣宗、英宗的明初偏后时期。
结论
以上我们依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就,对有关陕西佳县白云观、湖北武当凝虚观、复真观、河南南阳玄妙观、云南昆明虚凝庵等地有关龙门派的传承宗系作了分析。我们发现在明代中期以后,王常月中兴全真龙门之前,中国大陆从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都有全真教龙门派道徒在活动,其地域跨度之广,超出传统道典的记述。这些龙门派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彼此之间并无密切联系。因此传统道典例如《金盖心灯》构造的以王常月为代表的龙门正宗的传承谱系只能代表一宗的状况,无法反映龙门派整体全貌。相反的所谓龙门正宗起源的历史年代可能相对较晚,如此为了竞争,他们才要构筑一个较早的传承世系。接下来现在我们再来尝试解答上述列出的有关学术界对龙门派传承的四点质疑。我们发现首点有关赵道坚的问题依然固我,缺乏史料支撑教内的传统记述。因此赵道坚开创龙门派的说法应予否定,很可能只是王常月一系所谓龙门正宗对传法世系的构造。但因为南阳玄妙观中已有“德”字辈存在,因此龙门派起源于“道”字辈极有可能,尽管不可能是赵道坚。关于第二点元世祖御赐前二十派字及康熙增赐后八十派字。目前我们已知道龙门百字诗前二十字与后八十字确系分属不同时期,前二十字出现于一个相对较早时期,后八十字则出现于其后,可能在乾隆之后。关于第三点龙门派前六代律师传承真实性,实难得到史料证实。这一方面是六位律师之间相距时间过长,如首代赵道坚逝于1221年,至第七代王常月于1628年于王屋山遇赵真嵩得传,前后共计425年,中间仅有五位传人,即张德纯、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赵真嵩,这意味着每八十多年才有一传,实为不可思议。不过,具体的传承人对不上并不意味派字诗也是虚构的,从上引南阳玄妙观顺治十四年碑刻看,龙门派前二十字派字诗真实性没有什么问题,关于龙门派字诗究竟始于何时?我们认为根据现有史料仍然难以给出确切答案,但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中期以前。我们将它初步定为明初期偏后,即宣宗之后。当然这只是推测,有待进一步发现新材料来修正。
(作者张广保,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载《全真道研究》2011年01期)